一个企业家或者一个企业干部,如何教育和管理自己的"身边人",实在已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了。三国时期,在赤壁大战后,孙权和刘备为争夺荆州兵刃相接。驻守陆口 的东吴大将吕蒙作出严格规定整肃军纪。当大军攻占江陵城后,将士严守军 规,对百姓利益秋毫无犯,缴获宝物一律封存。一天深夜,大雨滂沱,吕蒙及将士都露宿街头,一名士兵为了不让铠甲淋湿,从民宅中要了一个旧斗笠盖在铠甲上。天明,被吕蒙发现,这个人正是吕蒙的远房族弟吕贵。吕蒙颤 抖着说:"你爱护铠甲,其心善也,不过取民斗笠,实违军纪,我不能因乡里故情而违军法,如今我们打天下,不能光靠武力,还要靠得民心。”于是下令将吕贵斩首,在场将士无不为之震惊。至此吕蒙所部纪律更加严明,士气更加高涨,连获攻占江陵、袭破荆州、擒杀关羽等重大胜利。
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守街亭,自贬三级;曹孟德马踏麦田,割发代首以做效尤;司马光多年为官,卖田以置棺木葬妻,效仿的都是严以自律、正气凛 然的高风亮节。
管住身边人,是企业家一项起码的基本准则,也是体现一个企业家政风和家风的重要表现。所谓“身边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生活中朝夕相处的配偶、子女等;另一种是因工作关系相处的秘书、司机、下属等。平时这些人与领导接触最多、情况最了解,往往感情也最深。能不能管得住他们,是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成就事业与否的关键,即“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欲影正者端其表,正其身。”管住下属、管住亲属、管住身边人,绝非说说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有好制度,要领导率先垂范。
在企业,特别是全国几百万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企图用“回避”政策一刀砍断企业家与“身边人”的关系,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身边人”由于和企业家具有共同的创业史,或有血亲联系,或有共同的价值观,往往表现了对企业具有特别浓厚的向心力、凝聚力、亲和力,与企业有共衰共荣的使命感。而有时,“身边人”的问题又真的闹到企业家必须在"要企业还是要身边人"中进行取舍的地步。
有一部分"身边人"自认为身份特殊,有一种优越感。他们不愿受制度、纪律的约束,我行我素,有恃无恐;而有的企业家则在处理问题时,常常碍于情面,怕得罪"身边人",不能秉公而断。这就无形中出现了一批特殊员工,对企业造成严重后果。
问题还在于,这些表现在少数"身边人"身上的问题,对于企业的危害,却非常深远。其一,就这些特殊员工本身而言,容易形成不思进取、散漫、放纵的恶习。其二,少数"身边人"的不良表现会败坏企业空气,使大多数员工会因此失去积极性,不愿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地、创造性地工作;个别人则乘机把这些特殊员工当做自己违纪违规的挡箭牌。其三,造成普通员工对企业家的误解(以为“身边人”的行为是企业家纵容的),产生不满情绪和离心力。其四,少数企业家因为不能做到在规章制度面前一视同仁,因而在员工中丧失威信。其五,由这些“身边人”的小问题,诱发 管理者之间的意见分歧和不团结。久而久之,就会使整个企业失去凝聚力,使多数员工失望,使优秀人才流失,最后分崩离析,企业成为一盘散沙。
【智风绩效】发现,很多企业家都希望在用人的时候可以用到最优秀的员工,从而希望这些优秀员工可以与企业一道把销售做起来。这样,企业有了盈利,员工也有了不菲的收入,岂不是皆大欢喜!可事实上,在众多企业中,因为这种理想化思想的存在而导致的人员与岗位的不匹配,与管理者的预期相左,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员工没有归宿感,流失率居高不下,企业成了同行的培训基地;人浮于事,岗位、收入和能力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存在;员工对于企业经验策略的解读不同,在市场执行过程中标准不一,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那么,该如何选人、用人才能发挥最大效果,一起做好企业的经营大事呢?不妨从以下思路来着手:如何选人?每个管理者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在 选人之初,制定一个必须具备的标准,并且这个标准是唯一的,那就是"想做事"。简单一点来讲,一个人是否能做好一件事,外部给予的所有条件都不是核心要素。关系其是否能做好事情的核心在自身,也就是他是否想做这个事情,是否想做好这个事情。对于那些想做事,但是不太会做事的人,要合理使用。不将其放在重要岗位,给予其充分的学习和提升空间,让他逐渐学会做事的方法和技巧;而对于那些想做事,并且会做事且人品素质都比较高的人,管理者就要不拘一格予以重用了。可以给予较好的待遇和平台,吸引这些人留下来并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最用,促进工作的开展。在人尽其用,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之后,作为企业管理者,还要制定出一套做 事的流程,让所有员工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来做事,从而保证效果最大化。欲教人者所以,企业的管理也需要对资历、学历等完全不同的员工制定其工作的一个详细流程,让他们有制度可依,有标准可查,规范其工作,提升整体团队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