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评审不精不细,生产交付流失效益

浏览: 作者:泉州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来源:泉州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时间:2025-07-21 分类:绩效管理咨询,降本增效咨询
泉州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智风绩效咨询老师询问PMC部负责人是否有做订单评审,负责人回复有做评审,拿出这份订单的订单评审单发现技术部品质部都有确认签字,但是没有识别出是特殊规格特殊要求,业务人员签订的合同价格也跟正常的产品一样

珠三角地区一家生产显示器的外资企业,在订单进度追踪过程中发现了一起交期延误问题。一家A类客户1500件的订单原计划交期是20天,实际上交期已经延误了7天。经生产协调会了解到是钢化玻璃盖板欠料,原因是采购部反映这种材料购买困难,一直在寻找新的供应商,采购部希望技术部能够对供应商做出技术指导,这件事经会议主持人确认形成了会议决议。会后咨询老师组织碰头会解决这个欠料问题,5负责这种物料的采购员反映,这种物料目前现有的合格供应商都无法生产。供应商都说这是一种特殊规格,他们平时生产的钢化玻璃盖板厚度都是10mm,而这次要求的是20mm,需要另外开模具加收10万元模具费,开模的时间需要20天。泉州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智风绩效】咨询老师询问PMC部负责人是否有做订单评审,负责人回复有做评审,拿出这份订单的《订单评审单》发现技术部、品质部都有确认签字,但是没有识别出是特殊规格、特殊要求,业务人员签订的合同价格也跟正常的产品一样。经与厂长协调,临时决议由业务与客户沟通说明情况,希望客户给予缓冲时间并适当调整交易价格,采购继续寻找不产生开模费用的供应商。

客户回复时间最多宽限10天,交易价格已签订合同无法更改。1周后,采购部回复有一家新开发的供应商愿意自行承担模具费,条件是后续钢化玻璃盖板类采购订单要分给这一家供应商50%以上的订购量,此事经企业高层决议后同意实施。20天后,新供应商的新模具在千呼万唤中制造出来了,生产的新物料刚交货到厂里又发现了品质问题。这份订单的品质检验标准要求是钢化玻璃不能有气泡、杂质,经检验,所送的物料合格率仅有10%,对此公司内部普遍认为检验标准太苛刻。最后厂长力排众议,要求品质部经理马上带样品坐飞机到客户处了解清楚检验标准、签回限度样品。采购依据签回的限度样品再次与供应商谈判,供应商回复按新的检验标准他们宁愿不生产,不然要求物料价格上浮9倍,经过几轮谈判后,双方同意价格上浮3.5倍。在此期间,业务人员也被客户追得团团转,业务经理、总经理坐飞机分别到客户处解释情况,道歉并维护客户关系。87天后(从下单日计算),这批货物终于完成交货。交货后,客户提出延期交货索赔10万元,另统计,这份订单因钢化玻璃盖板涨价导致亏损60多万元。此后,这家企业订单评审中的技术评审和品质评审再也没有人随意确认、随便签字了。6小结:订单评审主要围绕人、机、料、法、环、测展开评审,业务部及财务部初评,PMC部主评、品质部及工程部协评,对客户订单是否能够生产、依据什么标准生产、什么时间可以交货做出判定。

既然订单评审这么重要,那么订单评审的分类及评审形式有哪些呢?依据不同的产品类型可分为:简单评审、一般评审、特殊评审。简单评审适用于产品成熟、品种多、批量少、交期短的订单。可以直接由PMC部生管员在《客户订单汇总表》上回复直接交期即可,各种基本需求如果是老客户老产品则继续沿用,如果是新客户或新产品则由业务部门做出评审;可以采用电子邮件、OA的形式进行评审,上了ERP的公司可以设定栏位在系统内直接回复交期。如注塑厂一般塑胶件即是采用这种方法,需要限定回复交期的时间。一般评审适用于产品相对稳定、品种少、数量较大或工艺复杂的订单。需要将六大步骤中的前四个步骤内容汇总制定成《订单评审表》,全部详细评审一遍,可以采用各部门表单传递评审及召集会议评审两种方式。特殊评审适用于新产品、品质/技术发生过重大问题、反复出现一直未解决的问题、发生过重大客诉的订单,需要组织专题会议进行评审。

在订单评审的过程中,有一些订单评审的误区应该避免。

第一个误区:打钩、写“OK”。原因一:很大程度是ISO遗留下来的问题,笔者也曾经历过,平时没有详细去做订单评审,是否接订单全凭上级领导一句话:“接,生产部加班加点把它赶出来!”到ISO审查时“临时抱佛脚”,“造”出一大堆《订单评审表》,让相关部门打钩、写“OK”,ISO审查时美其名曰“证据”。原因二:粗放式管理所致。如笔者辅导前看到某企业的《交期评审表》上多是写“OK”后签名,交货日期就写:“越快越好”“急”“加急”“特急”,30天、50天,当然交货是“疙疙瘩瘩”,能交就交,交不了就往后拖。辅导后,订单评审禁止写“OK”,规范填写,交货日期必须写明何年何月何日,一切用数据说话。在这次表彰大会上,企业负责人说:“公司的交货期在明确,用准确的数据替代模糊的语言,交货期在缩短,业务部的签单交期也在缩短。以前,我们的交期是需要30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业务人员与客户一切都谈好了就是因为交期让我们不得不放弃……今天这一切都慢慢改变,今天我们的交期可以缩短到一周,如果客户较急,我们还可以做到更快地交货……”第二个误区:订单评审越细越好。不是所有的订单评审都是越细越好,越细时间就越长,不必要的评审会浪费时间,降低了效率。第三个误区:重生产轻品质。靠数量多生存的时代早已过去,忽视品质评审会导致:在产品生产完成后才发现品质不达标、客户验货通不过、返工甚至报废、出了货因品质问题被罚款。第四个误区:主导评审部门不负责任,参与评审部门相互“踢皮球”。